不管是职场上,还是生活上,总有一种“老好人”:
他们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任何要求,反而还会讨好别人。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的小莫就是这样一个人。
新同事邀请大家吃饭,中途改了聚餐地址,故意没通知他,让他白跑一趟。
第二天,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假装说:刚好家里有事,没过去参加聚会。
而且,为了讨好别人,他还给大家买了奶茶。
本来只想去理发店洗个头发,结果不好意思拒绝理发师的推销套路,办了一张5000块的会员卡。
公司聚餐,中途将小莫叫来,非但没留一口饭菜给他,还被同事捉弄去罚酒、转圈。
这些令他不舒服的要求,他都不敢拒绝,最后只能跑到厕所大吐一场。
当他吐完回来,同事们都走光了,留下他去结账7488元。
《女心理师》将小莫的故事,采用了夸张和戏剧的手法展现给观众。但是,这确实是我们很多人的生活缩影。
“我们不敢拒绝别人,怕他们生气,怕被孤立和排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呢?
01
“讨好型人格”?
事实上,心理学界并没有“讨好型人格”的分类,但我们通常喜欢用这个称呼作为一种人群特征的分类。我们暂且叫这类人为:“讨好型”人群。
从心理学角度的“萨提亚模式”来分析,这类人群的情况属于“讨好型”应对模式,这也是我们经常说到的“老好人”。
美国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提出,人在应对压力的时候,普遍会使用四种应对姿态:
讨好(placating)
指责(blaming)
超理智(super-reasonable)
打岔(irrelevant)
讨好是一种求生存的应对姿态,在压力情境下,一个人忽略自己的感受,认为他人和情境都比自己更重要,尽力取悦一切人和事,就是不在乎自己,这便是讨好。
——《萨提亚转化式家庭治疗》
此外,在美国有一个叫 “好人综合症”(good guy syndrome)的说法,为人们细心思考好人和好人所做的好事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分析与治疗视角。
所谓的“好人”,是那些对别人特别亲切和善、特别好说话、有求必应、想方设法帮助别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以此为荣的人们。
对他们来说,当好人不仅是一种习惯或行为方式,而且更是一种与他人建立的特殊人际关系。
02
“讨好型”人群形成的原因
“讨好型”人群的形成,有三方面的原因:
家庭原因——
《女心理师》中的小莫,从小经历过校园霸凌,被同学欺负。
当他把这些事情告诉父母时,父母只会忙于工作,并告诉他:
“别人欺负你,你就躲得远远的。”
“你不乖一点,别人怎么愿意跟你做朋友。”
“如果同学不喜欢你,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是同学们和你开玩笑呢。”
“男子汉,有些事情忍忍就过去了。”
父母对小莫的忽视,让小莫感到没有存在感,他也一直没有得到过父母的赞赏和认可。
所以,他只能用讨好和迎合的方式,来换回别人的认可和关注,从而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从小到大我都要看别人的脸色,我不想让别人讨厌,被别人讨厌,不然我的世界都会崩塌。”
一般有两种父母,容易养出“讨好型”孩子:
第一种:控制型的父母
控制欲强的父母,不允许孩子表达不满、不高兴,孩子为了不惹父母生气,就会在父母那里变成一个懂事的老好人,这种关系模式也会发展到孩子成年后,他会被培养成一个滥好人。
第二种:虚弱型父母
这种父母也是老好人,不懂得拒绝别人,因此也没有教会孩子去保护自己,却教孩子别惹事,孩子是爱父母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成父母的样子。
个人原因——
心理咨询师贺顿说过:
“在心理学的认知行为治疗理论当中,有这样一个假设,当我们人面对刺激的时候,我们会快速地形成一个对这个场景的自动思维。而这个思维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还有行为。
所以,当你想拒绝同事的时候,这个自动思维就会主动跳出来,告诉你:如果你拒绝了,就会产生冲突。所以为了避免冲突,你又会去迎合他们,忽视内心真正的想法。”
“讨好型”人群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忘记自己真正的需求和想法,形成了“不拒绝别人”的自动思维。
这种自动思维,会让“讨好型”人群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其他的可能性。他们为了避免冲突,只会委屈自己,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
社会文化原因——
在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强调:别人比你自己更重要。
例如:
别人的看法比你自己的感受更重要;
在家里父母的感受比自己重要;
在外面权威的感受比自己重要;
其他人的评价比自己重要。
总之,个体的目标是为了做到别人眼里的好,而不是为了做自己。
很多人会压抑自己的思想和表达,在集体中,不敢挑战与众不同,不敢挑战权威。因为,对他们来说,被指责和被抛弃是更大的恐惧。
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集体中可以安安稳稳地度过就行。
这是整个文化环境对”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影响。
03
“讨好型”人群的危机
“讨好型”人群总是照顾别人的感受,和这类人相处,会感觉很舒服。
心理咨询师贺顿这样评价小莫:
“你有一种魔力,和别人在一起可以让别人感觉非常舒服。但你很怕让别人不高兴,不高兴的原因:你怕和别人产生冲突。
所以为了避免产生冲突,你会尽力地去迎合别人。久而久之,让每个人喜欢你,就成为了你人生当中最重要的目标。”
一味地讨好别人,真的会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吗?
剧中,小莫并没有成为受欢迎的人,反而还经常被同事欺负。
大家晚上约唱K不叫他,反而还叫他帮忙做PPT;
他帮助大家做了很多事情,却还被别人孤立和排挤。
终于,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情绪爆发,他感觉自己要完蛋了。
“我感觉我得罪了他们,得罪了公司的职员。”
“他们讨厌我,让我感觉整个世界很糟糕。”
可见,“讨好型”人群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他们的人际关系、工作、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001年布莱柯(Harriet Braiker)的 《讨好的毛病:治疗讨好他人的综合症》就指出:
一心当老好人是一种有害的心理疾病,它源自“好人”对自己个体价值的信心匮缺,渴望用对他人做好事来换取外来的肯定和赞美,这种渴望一旦成为心理定势,就会严重降低行为者的判断力和自控力,变成一种可以称作为“癖”的习惯和依赖。
因此,“讨好型”人群的这种讨好行为,往往不仅是一种行为偏差,而且是生活或事业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征兆。
04
如何摆脱“讨好型人格”
学会爱自己
心理咨询师贺顿在剧中对小莫说:
“只有当你先喜欢上真实的自己,别人才有机会喜欢真实的你”。
每当别人又向你提出需求时,你要先问问自己,是否愿意,你要倾听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感受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不要一味地忽视自己的想法,要将自己的感受放第一位,你要爱惜你自己。
保持健康界线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保持健康的心理,有合乎常理的行为,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健康界线”。
每一位个体的人都生活在某种身体、感情和思想的健康界线之内,这个界线帮助他判断和决定谁可以接纳,并接纳到什么程度,为谁可以付出什么,并付出到什么程度。
这样我们才能有原则地处理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心理。
“被讨厌”的重要性
阿德勒说:“人并不是住在客观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人们总是习惯戴着面具生活,害怕不合群,害怕被讨厌,仿佛让别人喜欢才是生活的目标。
但是我们却忽视了“被讨厌”的重要性。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
“如果你无法不在意他人的评价、无法不害怕被人讨厌,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不认同的代价,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任何一个追求生活品质的人,都应该要先取悦自己。
生而为人,与众不同,不随波逐流,才能更显得精贵。
活着,不讨好迎合别人,我们都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如果你的“讨好型人格”,给你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必要时可以预约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你一起探索你的内心,帮助你重获内心的自由。
END
。来源: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可信解答解释落实:总是迎合别人,你是缺少被讨厌的勇气转载请注明来自奇乐科技,本文标题:《新澳精准资料免费提供,可信解答解释落实:总是迎合别人,你是缺少被讨厌的勇气 》